不用社交軟體並不會跟世界脫節,人也實在是不需要這麼多雜訊
26.07.2024 01:37 — 👍 5 🔁 1 💬 1 📌 0@zhuchiue.bsky.social
寸善尺魔
不用社交軟體並不會跟世界脫節,人也實在是不需要這麼多雜訊
26.07.2024 01:37 — 👍 5 🔁 1 💬 1 📌 0推薦買皮衣跟壓縮羊毛外套(裡面配短袖)
13.12.2023 02:30 — 👍 1 🔁 0 💬 1 📌 0不去思考這個問題的話,貌似每一天都過得不錯
06.12.2023 13:44 — 👍 1 🔁 0 💬 1 📌 0我從研究所時就想做數據分析師,一直拖到出社會的幾年後,直到現在工作上不得不處理數據遇到傷腦筋的問題,才真正好好從零開始學。然而為什麼做得下去,是因為這能夠幫助我更早下班、爭取更多的機會展現自我價值,對於交易復盤或預測也能有所幫助,所以數據分析對我而言的價值不僅對未來也對當下有效。由於想做的事情太多,時間太少,必須狠下心來拋棄多餘的目標,否則一件事情都做不了。概括成八個字:明確目標、選擇賽道。再怎麼難以抉擇,也要設定選擇的停損點
06.12.2023 05:09 — 👍 0 🔁 0 💬 0 📌 0是找不到人暫時幫忙照顧嗎
20.11.2023 09:16 — 👍 0 🔁 0 💬 0 📌 0強迫一個散漫的人使用待辦清單毫無意義,我的待辦清單只用來提醒處理生活瑣事:諸如繳帳單、除息日、換床單、換隱形眼鏡⋯⋯。所謂待辦清單,應該用來處理「不打算投入注意力」的事情,以空出其他腦容量給真正重要的事。
18.11.2023 11:00 — 👍 0 🔁 0 💬 0 📌 0常常買了一樣東西,為了搭配它又買了二三四樣東西。從自身經驗來說,最好的例子就是iPad,為了它貼類紙膜、買手寫筆、巧控鍵盤,但若不是拿它來生財如創作影片繪畫,iPad對我來說不過就是電腦的替代品,直到今年完全使用手帳跟閱讀器,iPad完全成為沒有必要的存在。像這樣的物品,捨棄掉對內向型的人來說比較好。《從加法開始的極簡生活》提到所謂內向型,對環境的刺激很敏感,所以有著試圖消除周遭雜訊的傾向。自己的感受確實如此。有時別人會好奇為何我的房間可以保持整齊,我說那是因為物品一多我很容易分心的關係。
18.11.2023 10:54 — 👍 2 🔁 0 💬 1 📌 0從誠品全身而退,一本書也沒買。
18.11.2023 09:58 — 👍 0 🔁 0 💬 0 📌 0我也饞法棍 法棍同好半路認親
15.11.2023 12:28 — 👍 2 🔁 0 💬 1 📌 0直接表明不聯繫
04.11.2023 14:49 — 👍 0 🔁 0 💬 0 📌 0受不了了 快點給我年終獎金
24.10.2023 02:23 — 👍 1 🔁 0 💬 1 📌 0我最近開始也會這樣⋯
24.10.2023 02:23 — 👍 0 🔁 0 💬 0 📌 0我自己傾向是住隔壁,或一起住但不同房、不同層樓。每個人都有自己天生的距離,沒必要在這種事情上退讓。
21.10.2023 16:34 — 👍 0 🔁 0 💬 0 📌 0我思考過這個問題,以前人沒有網路,消息需要靠家族鄰里守望相助,所以犧牲私領域幾乎是半被迫的。311後新冠肺炎期間,離婚率下降了,戰爭這種急難事件,也會拉升結婚率。說到底,人類結伴的目的是增加存活的機率,但對一個人也能獨自安好的現代人而言,結婚並沒有明確的好處。覺得有好處的時候,自然就會想結了。
21.10.2023 16:32 — 👍 0 🔁 0 💬 0 📌 0有些人會分房睡,也有的週末才見面。關係沒有一定要怎麼樣,兩人過得舒服都好。
21.10.2023 16:22 — 👍 0 🔁 0 💬 0 📌 0「別人這樣想很討厭」但那個人既然不是自己重要的人,怎麼想都無所謂。
14.10.2023 16:28 — 👍 1 🔁 0 💬 0 📌 0因為邊界感不同,因此而感到厭惡沒有意義。知道合不來就少往來,自顧自認為別人這樣很討厭沒禮貌,也許在對方的眼裡,自己才是沒禮貌的那個。
14.10.2023 16:27 — 👍 0 🔁 0 💬 0 📌 0我其實不喜歡自己槓精模式,這是一種emo
14.10.2023 08:02 — 👍 0 🔁 0 💬 0 📌 0彈好彈滿
13.10.2023 06:40 — 👍 1 🔁 0 💬 0 📌 0買
08.10.2023 01:37 — 👍 1 🔁 0 💬 1 📌 0出於思考發散且不擅長鞭策自己,我不適合成為完全的自僱者,在組織中享有一定程度的自由更適合我。副業必須是自己的興趣,比如交易、寫作、開發、搞研究這一類不必帶有目的性也會自發去做的事情,否則我怎麼樣也找不到動力開始,過程還得有趣
06.10.2023 17:30 — 👍 1 🔁 0 💬 0 📌 0我的懶惰清單是在回顧自己一年看的書時,發現半數以上都在看探討如何提升生產力或身心管理相關的書籍而後總結出來的。在經過長時間的記錄日常作息後,我接受了一天的能量就是如此低落的事實,這也使我改變了對職業選擇和生涯規劃的看法。比方我應該避免長時間的勞動,優先考慮腦力工作,放棄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續航力低的副業。
06.10.2023 17:23 — 👍 2 🔁 0 💬 1 📌 0說起歸納檔案,我其實沒有那麼喜歡整理東西,這些內容甚至令我懷疑是否還有引用的價值,於是我後來也放棄了歸檔,而是使用下關鍵字來幫助找到東西。事實證明擺脫了整齊有序的執念,我不旦不會找不到檔案,此外還能夠騰出更多腦容量來去處理其他更為重要的事情和學習新知
06.10.2023 17:14 — 👍 0 🔁 0 💬 0 📌 0以前也曾嘗試學習各種筆記法,但我寫字慢,又因完美主義嫌自己字醜,若要說到最原始的習慣—我喜歡拿白紙整理想法,喜歡構思但討厭抄抄寫寫。所以我總結適合我的作法是一律在紙上做草稿,愛怎麼亂就怎麼亂,要歸納則使用電腦。不喜歡記筆記就減少做筆記,比如我後來做的大多是「回想筆記」,需要翻找細節時再去原資料找
06.10.2023 17:08 — 👍 0 🔁 0 💬 1 📌 0我的懶惰如下:執行長期目標(沒有回饋很容易使我感到沮喪,所以我必須為自己設計中短期的關卡來保持動力);好奇心旺盛以致於分心並不斷質疑做過的決定(我一再地為職業道路與人生的選擇煩惱,想要嘗試的事情總是很多,以至於時常會迷失,我並非那種早早就立下目標能夠堅定不移前進的人。即使樹立了目標,我還是會被其他感興趣的事物吸引);能量很低(很難執行長時間工作,就算提高了體能整個人依舊容易提不起勁,所以做好能量管理對我來說特別重要,既然無法長時間運作,就提升它的運作品質)
06.10.2023 16:55 — 👍 2 🔁 0 💬 1 📌 0Podcast懶惰天才的作者康卓拉.阿達奇提供一種簡單探索自己習性的工具—「懶惰天才法」,透過把生活中擅長或不擅長的經驗紀錄下來,能夠較客觀地瞭解自己應該在何處改變。比如我自己的天才:對身心的覺知(當壓力出現的時候我能夠做到當下應對,也能夠明確找出它的源頭。對身體跟精神的管理是我的強項,這也幫助了我創造正向的人際關係。)短時限內高強度的專注力(在準備短期衝刺或有截止日期的任務時我的表現更好,能夠在同樣的時間內完成比別人更多的任務,然而,一天我能保持的專注力約6小時,週末也無法長時間進行學習)擅長捕捉錯綜複雜事物的脈絡(我能夠在眾多不相干的事物中看見關聯性,這幫助我寫作、設計流程、改善系統)
06.10.2023 16:44 — 👍 0 🔁 0 💬 0 📌 0身體是一座機器,瞭解其正確使用方式生活的所有層面都能獲得助益,總之各種方式先去試試,透過實踐與反饋,直到能夠好好操作它。從生物的角度去理解,人的心智結構跟大腦發達區域並不平均,如果想要改善生活的某個面向,就必須進行科學的反省。認清某些事情必須消耗大量精力仍然難有所獲,某些事情天生就是比別人更加擅長與卓越,並不需要強求自己樣樣精通,只需要發揮優勢,降低劣勢帶來的損害,生活就能輕鬆許多
06.10.2023 16:25 — 👍 0 🔁 0 💬 2 📌 0最近好愛DENKI SAMA
05.10.2023 13:13 — 👍 0 🔁 0 💬 0 📌 0每當覺得受傷,我總會告訴自己:人死了之後都會回歸宇宙,因此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讓他人心生懊悔與憤怒,最終也必定回到自己的身上。我希望體驗傷心的感覺嗎?那當然不,我想要體驗喜悅、和平、友善。有一天曾經傷害我的人也會體會到他們曾經對我施加的傷害,那時他們會感到懊悔、傷心、不捨或愧疚嗎?然而,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我一點也不想他人再度體會,他們是否會感到懊悔或愧疚,也與我無關。如果不想再產生糾葛,不如讓複雜的關係在自己這一關就此消滅
04.10.2023 03:59 — 👍 2 🔁 0 💬 0 📌 0至於事實是否如此並不重要,關於人心,也永遠無法得證。重要的是將自己放在觀察者的位置,能夠有效幫助我脫離當下的情緒。不意圖改變任何人,樹立邊界感失敗了也不是我的錯,自問「這個舉動是否明智」不斷考察自己的內心,對於無法彼此給予尊重的人,只能做到儘量遠離。
04.10.2023 03:52 — 👍 1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