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lean Coder』 www.reads.jp/posts/437760 #Reads
27.08.2025 10:25 — 👍 0 🔁 0 💬 0 📌 0@leafwind.tw.bsky.social
寫字、拍照、思考。 ✏️部落格 https://leafwind.tw/ ✏️電子報 https://leafwind.substack.com/
『The Clean Coder』 www.reads.jp/posts/437760 #Reads
27.08.2025 10:25 — 👍 0 🔁 0 💬 0 📌 0聯合國人口基金最新的總生育率統計出爐
中國 香港 新加坡 日本 南韓 全線下跌,以中國跌最多
另外讓媒體爭相報導的是連印度都從 2.0 掉到 1.9。
『そして生活はつづく』 星野源 www.reads.jp/posts/296703 #Reads
09.06.2025 04:09 — 👍 0 🔁 0 💬 0 📌 0參考新聞:日産は2万人、パナソニックは1万人…「人手不足時代」であっても大企業が人員削減に踏み切るワケ
l.smartnews.com/m-lrS5JRK/Ef...
白領階級的職涯普遍正在惡化,但也不代表藍領就是往好的方向。
雖然基層勞動力裁員不多,但高工時與遇缺不補的情況也更加惡化。
目前還沒有證據顯示 AI 生產力造成了多少失業,以及白領藍領哪一邊更容易被 AI 淘汰。
但不論 AI 往哪裡發展,基本上可以確定受薪階級要嘛工作變得更痛苦、要嘛變得更動盪。
追蹤我,搶先參加 2080 年的職涯課程,讓你在一百年後能不落人後、取得職涯先機。
日產裁員兩萬人、松下在黑字狀況下裁員一萬人,還有一大堆日本企業正在共襄盛舉這場職涯大崩壞。
以往日本企業通常赤字才會考慮裁員,而現在從賺錢的大手企業,到不賺錢的小公司都掀起一陣裁員風潮。
有趣的是,日本勞動市場的求人倍率從 08-13 年上升到 25 年的 1.26 倍,顯然是越來越缺人,但近年的裁員卻更劇烈。
若細看類別,大手企業裁員多是白領階級,而市場缺的是物流、工地、醫療、飲食等第一線勞動力。
這非常合理,因為經濟不好,業績展望差、案子少了,白領的需求就降低,但基層服務業的需求卻很難降低。
馬斯克的社群焦慮症,每個紅點代表他發的一則推特貼文
26.05.2025 05:27 — 👍 16 🔁 2 💬 0 📌 1「
對於一個本來就付不起賬單的人來說,他的大蕭條早就開始了,你的大蕭條未開始而已,他完全不介意讓你也一起窮。
」
www.patreon.com/posts/she-hu...
「
自從全球封關之後,面對通漲(特別是能源)與租金上升,薪水不漲,全球的底層生活是變困苦的,但是這幾年全球的股市(除了中國)都是在創新高,中產與資產階級的多的是閒錢,有些賺了橫財的人就做的瘋狂消費,本質跟二十年代類似。
同樣地,不論是上一個二十年代,還是這一個二十年代,基層消費力的萎縮就預示著經濟蕭條的來臨。錢淹腳目的有錢人可能延遲這件事,終不能取代基層消費。
」
「
我們不再對共產主義有期望,但馬克思講的話其實還是對的,市場經濟走向末路,就是窮人會負擔不起基本開支(租金,能源與糧食),這個問題在 2020 年被疫症重新引爆了,麥當勞很 cheap 嗎?但美國的底層現在開始吃不起了。
」
有「不少不錯的事情」嗎?我對他的印象一直很差 😆
26.05.2025 01:34 — 👍 0 🔁 0 💬 0 📌 0林之晨這篇文章我也記憶猶新。
😁
來源:
www.threads.com/@dantheultra...
www.threads.com/@dantheultra...
在日本純技術能達到年薪15M很不錯了,但面對顧客的職缺這個只是基本,就是有如此明顯的差距。
來了超過五年,這個人的分享的確符合我在日本的觀察。
「
- Software Engineer 的待遇:14-15M 底薪,算高
- Sales Engineer 的待遇 : 14-15M 底薪,算低 + OTE + 股票
但是幾乎所有的需要見到客戶的工作都會需要流利的日語 + 英語 + 技術能力
據說,在日本擁有日文 + 英文 + 技術能力,是全部 talent pool 的 2%,基本是公司要競爭來搶人才,你有很多談判待遇的條件
」
必須解決兩大問題,一是錢從哪來,二是意義從哪來
某種程度上後者問題可能更大,因為工作可以再找,但不一定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型態。
來源:
finance.now.com/mobile/news/...
today.line.me/hk/v2/articl...
Google 開始在內部要求每週三天到辦公室,否則就要「被自願離職」。
另外近期共同創辦人Sergey Brin(現董事會成員)表示工時應該要每週 60 小時,至少五天進辦公室(也就是希望實際工作天數超過五天),這算下來是976,跟996也相去不遠了。
原本是七巨頭中軟工數一數二性價比高的公司,現在也被迫跟最摳的 AMZN 看齊。
雖然 Google 在七巨頭中確實狀況比較不樂觀,但這種變化也絕對不只發生在 Google 內部。
在 AI 真正取代我們工作之前,軟工人就應該要有預期自己會在五年內失業了,這不是危言聳聽,就算裁員沒有發生,有心理準備的心態跟計劃也會比沒有準備的人健康許多。
老了還有能力追求公平正義,有時候反而是因為有餘裕 😌
24.04.2025 04:33 — 👍 1 🔁 0 💬 0 📌 0今天又看到另一個創作的理由,不限於任何形式的創意,最好能有一些社交屬性。
翻譯:「我一直以來最堅信的觀點是:如果你快要步入中年,必須盡快投入一項半社交性的嗜好或創意計畫,否則你會更容易受到右翼激進化和腦袋腐化內容的影響。」
人類是社交動物,如果缺乏社交而感到無助且焦慮,就會變得極端。
年輕的時候缺少資源,所以可能更傾向極左,中年之後有了資源,就會傾向極右,但極端主義終究是連在一起的。
放空最重要。
放空聽起來好像沒有產出,事實上接收資訊才是最沒有產出的事情。它的重要性遠比我們想的低,但卻容易花過多時間在上面。
而放空長期卻能帶來更高效率的思考、能對事物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若用漏斗的大小表達花費的時間,多數人是「知道>理解>放空」,但正確的漏斗大小卻是「知道<理解<放空」。
盡可能把知道的入口縮小,才能留給自己足夠的時間「理解」與「放空」。
《像隨筆作家一樣生活》-松浦彌太郎
【知道<理解<放空】
一般人在「知道(接收資訊)、理解(思考)、放空」這三件事情所花的時間,通常是接收最多、思考次之、放空最少,而松浦彌太郎則是反過來。
理解一件事情比接收資訊重要,很多人以為「知道」就是「理解」,但根本不是。我們每天快速接收的新知,多數都對人生毫無幫助。
所以應該把時間花在思考、理解那些重要的困難問題上。
但不停地思考會讓人焦慮,腦袋會鈍化,無法保持在最佳狀態,因此才需要放空。
目前的軟體工程界看起來比較像是後者(沒有傑文斯悖論),但我認為主因是還在承受疫情「過度雇用」的影響,還需要再觀察。
我甚至覺得 AI 再過幾年會使得有能力的工程師越來越稀有。
張潔平說過:「將反覆練習外包給AI,人類還培養得出創造力嗎?」
創作是如此,同理,將寫程式都外包給 AI,短時間內看似產出很高,但多數是難以維護、擴展的速成玩具,長期仍然需要資深工程師的專業,而且軟體開發本質是協作與溝通,並非撰寫程式本身。
因此企業逐漸仰賴 AI、又不願意讓別人抄的結果,可能會讓之後的 AI 更難抄到程式碼,能力不足,又得回過頭仰賴人類工程師。
end
所以關鍵是,那個產業是否有 Jevons paradox 的現象。
「傑文斯悖論為一經濟學理論。其主張當技術進步提高了使用資源的效率,但成本降低導致需求增加,令資源消耗的速度不減反增。」
如果那個產業的效率提高,反而會導致產業需求大幅提升,那 AI 會導致工作數量增加,反之則會導致裁員(=間接淘汰掉專業人士)
譬如說出版業原本需求就一直在下滑,如果 AI 只是幫助這些工作者增加效率,而沒有創造出新需求,那很快就會加速裁員。
當然,量變可能引發質變,當效率提升十倍百倍,或許老產業也會創造出新需求,但沒人說得準。
2/
〈AI 取代專業與否,或取決於產業有無傑文斯悖論〉
吳恩達說:「我相信,AI 的真正力量不是要取代專業人士,而是讓他們能夠利用自己的領域專業知識,結合 AI 工具創造新價值。正如我之前提到的記者案例,他利用對新聞工作流程的理解,結合基本的寫程式技能,創造了一個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這種結合領域專業知識和 AI 技能的方法,將是未來最有價值的能力之一。」
這問題本身弔詭,乍看 AI 是輔助了專業人士,讓他們能用更高效率做更多事情,不會直接淘汰掉專業人士。
但同時如果產業需求沒有增加,當產業效率提高,那職缺需求就會下降導致裁員,最終一樣是淘汰掉專業人士。
1/
「世界霸權的貿易利益高於秩序成本」原文:
www.patreon.com/posts/she-hu...
「
但是那些跟產油區無關的地方,是否要干涉,那就是非常可議的事,特別是高成本高風側的長期戰爭,美國就在南越受過教訓,最後的結論是這種戰爭其實是可以避免的,就像英國為了財政而放棄北美一樣,美國也應該放棄南越。
無論如何,都沒有甚麼雖遠必誅之理,終究還是事情是否值得做的問題,而這又多數取決於經濟因素與軍事成本,而不是意識形態。
」
2/
鄭立〈世界霸權的貿易利益高於秩序成本〉
裡面提到當年大英帝國主義是如何成為海上霸權,以及成為海上霸權之後必須要思考的利益得失,最後又講到美國,內容非常充實。
其實「帝國霸權」的利益權衡決策,在世界上一直都是非常相似的。
「
大英帝國面對的問題,對於美國也是完全成立的,以軍隊維持地區秩序的成本,是否要高於秩序帶來的收益?
所以美國的戰爭,基本上都是圍繞著石油的,因為在中東產油區打仗,或者維持石油航線與新加坡的安全,對於美國來說毫無疑問有經濟上的必要性。
」
1/
補充 perplexity 對矽谷式威權與傳統獨裁的區分:
『
1. 矽谷威權由科技菁英與民粹領袖聯手推動,依賴技術平台、演算法和數據治理,而非傳統政治機制。公民角色被轉化為用戶,選舉變成界面互動,法治則被簡化為服務條款,逐步削弱行政體系。
2. 傳統獨裁通常依賴單一領袖或政黨的集中權力,而矽谷威權更多是一種技術驅動的去政治化治理模式。它不直接廢除民主形式,但透過技術手段取代公共辯論與參與,形成「監管式民主」的實踐場域。
3. 矽谷威權可能是民主制度在技術時代的一種變形,若無有效制衡機制,其技術主導特徵可能進一步演變為更集中化的數位獨裁。
』
『
他進一步分析,這種新型威權主義之所以可能崛起,與當代民眾對政治決策的厭倦有關。
哈伯瑪斯觀察,當代社會越來越依賴一種「能自行運轉的系統」,不用參與辯論、不須承擔後果,由演算法與技術官僚自動解決問題。而「矽谷模式」正是政治學中「監管式民主」(Managed democracy)的最佳實踐場域。
他也回顧,自911恐攻事件以來,美國政治氣氛急劇右轉,從反恐戰爭到川普當選總統後對制度的衝擊,美國逐步偏離原本作為民主典範的軌道。
哈伯瑪斯直言,「一旦制度被摧毀,就不可能輕易修復。」即使川普再次下台,美國兩黨政治平衡與制度韌性也難以回到過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