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 Women's Shutdown
On Friday, 21 November, South African women will silence the nation with the G20 Women's Shutdown.
💜 我们为何声援?
因为南非的女性不是孤身一人在斗争。
全球女性都在同一条战线上对抗结构性暴力、性别不平等与系统性的忽视。
当一个国家的女性被迫沉默,我们就必须一起发声。
✊ 你可以这样支持这场行动(无论你身在何处)
分享这个运动,让更多人看到南非女性正在面对的现实
关注并扩大 #WomenShutdown 的讨论
将你的头像换成紫色,表达支持
关注南非女性权利倡导组织,转发她们发布的资源
以你的方式加入全球的线上声援行动
womenforchange.co.za/g20-women-sh...
19.11.2025 02:06 — 👍 10 🔁 8 💬 0 📌 0
✊💜 声援南非“G20 Women’s Shutdown”!让世界听见我们的声音
南非女权组织 Women for Change 正在发起一项震撼全国的行动:G20 Women’s Shutdown —— 因为在一个 每2.5小时就有一名女性被杀害 的国家,任何关于“发展”和“增长”的讨论都无法掩盖血的现实。
2025年11月21日,南非的女性与 LGBTQIA+ 群体呼吁:以一天的沉默、一天的缺席,让世界看到:没有女性,社会无法运转。
她们的诉求非常明确:
👉 立即将性别暴力与女性谋杀(GBVF)认定为国家灾难(National Disaster)。不是明天,不是下一次峰会——是现在。
19.11.2025 02:06 — 👍 9 🔁 4 💬 1 📌 0
没有任何社会能在压制女性的同时自称“进步”。
突尼斯ATFD的遭遇,是一面镜子:照见了全球女权的脆弱,也照见了女性永不被消音的决心。
📎 来源:
www.newarab.com/news/tunisia...
28.10.2025 05:52 — 👍 1 🔁 0 💬 0 📌 0
这正是女权主义长期指出的结构性逻辑:
父权制与威权体制彼此共谋,通过控制女性的身体与声音来维持秩序。
“暂停”背后的女权坚持
突尼斯女性并未沉默。
许多女权者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声明:
“他们或许能暂停一个组织,却暂停不了我们的意识。”
这种觉醒本身,就是女权主义的核心力量——它不依附于国家,不等待“许可”,而是一种持续的、生活化的反抗。
性别平等从不是“自然进步”的结果,而是争取、抵抗、再争取的循环。
当女性团体被压制,整个社会的民主与自由都在倒退。
支持全球女性运动,不是“旁观”,而是共同的政治责任。
28.10.2025 05:52 — 👍 2 🔁 0 💬 1 📌 0
女权运动的核心在于让女性拥有话语权:在立法中、在街头、在媒体上、在身体自主与社会议题中,都能说出“我是谁”“我要怎样生活”。
当ATFD这样的组织被封禁,实质上是国家机器重新把女性推回“被动的对象”位置。
不再允许她们定义自己的议题,不再允许她们集体发声。
这不是个别事件,而是全球范围内女权空间被挤压的又一例证。
威权化与“性别退步”往往并行
突尼斯近年来政治集中化加剧——宪法被修改、言论被限制、异议组织被取缔。
当政治体制开始对自由设限,女性总是最先被“噤声”的群体之一。
性别平等被当成“非紧急议题”,甚至被描绘为“西方影响”或“破坏传统”。
28.10.2025 05:52 — 👍 0 🔁 0 💬 1 📌 0
【女权观察|突尼斯:三十多年女性解放运动被强行“暂停”】
10月下旬,突尼斯政府宣布暂停 突尼斯民主女性协会(ATFD) 的一切活动。
这个成立于 1989年 的组织,是北非最早、最有影响力的女性权利团体之一,长期在反对性别暴力、推动平权立法、捍卫言论自由等议题上发挥关键作用。
然而,这次当局以“行政违规”为由暂停其活动,被广泛视为对公民社会的又一次打压。
“他们想让女性的声音重新消失。” —— 一位突尼斯女性活动者在接受采访时说。
【一场权力对女性声音的再次围剿】
从女权主义的角度看,这不仅是一个“行政决定”——而是一场对女性政治存在的系统性压制。
28.10.2025 05:52 — 👍 2 🔁 0 💬 1 📌 0
刚刚看到一条消息,心里激动又复杂:
伊朗可行性评估委员会成员 穆罕默德·雷扎·巴霍纳尔 表示,体制总体决定“不再强制佩戴头巾,也不再因不戴头巾而罚款或追责”。
对很多伊朗女性来说,这可能是抗争后的第一缕希望。
从 Mahsa Amini 的悲剧,到无数女性勇敢走上街头,每一次抗议、每一次不服从,都是推动制度松动的力量。
但我们也必须清醒:法律条文仍在,风险仍然存在,自由仍然需要争取。
世界上很多地方的女性仍然为基本权利和尊严而战。伊朗的变化提醒我们:斗争是缓慢的,但每一次松动都值得关注和支持。
向伊朗女性致敬,也为所有追求自由的女性发声。
11.10.2025 07:36 — 👍 32 🔁 3 💬 0 📌 4
所谓“极端女权”这个词,本身就是一把屠刀。只要你敢反抗,只要你敢表达愤怒,只要你拒绝沉默,你就是“极端”。他们不想听见我们的声音,就给我们套上这个标签,把一切合理诉求打成“病态”。真正极端的从来不是女权,而是父权:极端地漠视,极端地控制,极端地掠夺话语权。
这种自诩“理性”的男性学者最可笑。他们假装超然,假装客观,但他们的“理性”就是冷血,他们的“中立”就是站在父权一边。他们要求女人冷静、温和、克制,不许喊,不许哭,不许愤怒。可我们凭什么?我们流过的血、忍过的痛、遭受的羞辱,难道要换来一句“你们太极端”?
29.09.2025 08:50 — 👍 0 🔁 0 💬 1 📌 0
这种急切正是父权制希望女性在公共与私人之间不断证明“自己够独立”,却从未要求男性做同样的证明。
泰勒·斯威夫特的订婚所激起的争议,并非关于她个人,而是关于我们如何看待女性。我们并没有在讨论她,而是在暴露自己对女性的期待:她必须永远独立,但独立不能太过;她可以成为偶像,但不能违背群体的投射;她能拥有婚姻,但最好不要提及子宫。
真正值得反思的不是她的选择,而是社会何以在一个女性宣布幸福时,依然迫不及待地重演对女性身体与人生的规训。
05.09.2025 06:52 — 👍 0 🔁 0 💬 0 📌 0
子宫作为公共议题
在这场舆论狂欢中,最令人不安的是对她身体的消费与窥探。家庭成员转发所谓“子宫渴望生育”的玩笑,媒体与公众迫不及待地将讨论延伸至她的生育可能性。这种景象令人震惊却并不新鲜:女性一旦进入婚姻,便立即被视为潜在的母亲,她的身体被纳入公共讨论的议程之中。在父权逻辑中,女性的价值依旧被牢牢捆绑在生育功能上。
独立与婚姻的虚假对立
许多人将“独立女性”与“进入婚姻”视为对立面,但事实上,这种对立本身就是性别权力关系的产物。婚姻不应天然地意味着失去独立,正如单身也不必然等于自由。真正的问题在于,社会为什么如此急切地把女性放入非此即彼的二元框架?
05.09.2025 06:52 — 👍 0 🔁 0 💬 1 📌 0
这种双重标准,本质上是父权制对女性自由的收窄:女性只能在对抗传统时被赞美,而无法在与传统和解时仍然被理解为自主。
投射与背叛的叙事
最尖锐的反应来自部分“Gaylor”群体。她们长期相信泰勒可能是酷儿,因此在她与男性订婚后感到被“背叛”。这种情绪的出现,本身折射出文化符号与身份政治的纠葛。然而必须明确:一个女性没有义务去承载他人的欲望投射,更没有责任通过伴侣选择来满足某一群体的认同需要。
女权主义强调的是主体性,而主体性的核心是——她有权选择,无论这个选择是否符合外界期待。
05.09.2025 06:52 — 👍 0 🔁 0 💬 1 📌 0
泰勒·斯威夫特的订婚与女性主体性的困境
泰勒·斯威夫特的订婚,本是个人生活的喜讯,却在短短数小时内被裹挟进全球性的讨论和争议。祝福之声之外,是无数怀疑、失望与揣测:她是否还算独立女性?她是否辜负了部分群体的期待?甚至,她的子宫是否“准备好”进入生育轨道?
这一切都揭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女性的私人选择,在公共空间中从未真正被承认为“私人”。
双重标准的镜像
在男性身上,婚姻往往被塑造为责任与稳重的象征;在女性身上,它却被不断质疑是否意味着创作力的衰退与独立性的丧失。独立女性的身份被严格绑定在“单身”这一状态之中,一旦选择婚姻,社会舆论就迫不及待地将其归类为“退步”。
05.09.2025 06:52 — 👍 0 🔁 0 💬 1 📌 0
好讽刺,四年前网友的发言依然适用:
“谁能给我科普下精神病是啥性别特色疾病,怎么出现在新闻里的男精神病人永远在砍人,砍女人孩子,而女精神病人永远在被卖给底层男人虐待致死”。
13.08.2025 02:04 — 👍 1 🔁 0 💬 0 📌 0
当一个女人的拒绝、一个女人的裙摆、一个女人独自出门,可能成为她的死亡理由,这个社会的问题,不是她太不小心,而是男人可以不顾后果地实施暴力。
我们要改变,不是适应
我不想再为受害者默哀之后,继续等下一条新闻。我不想再听“个案”的洗脑。我不想再看男人肆无忌惮地在公共空间和亲密关系里实施暴力,然后用“情绪失控”“精神病”“喝醉了”当借口。我们要的很简单:女性不必在拒绝时担心生命,不必在穿衣时担心暴力,不必在呼吸时小心翼翼。我们要的不是更多的提醒和恐吓,而是法律的执行力,是社会对暴力的零容忍,是父权逻辑被彻底撕裂的那一天。直到那一天到来之前,每一次女性的死,都是对全体女性的警告——而我们,绝不沉默。
13.08.2025 01:59 — 👍 0 🔁 0 💬 0 📌 0
这不是个别男人的问题,而是一整套纵容、助长、洗白暴力的体系。
我们被要求谨慎活着,而不是自由活着
女性每天都在计算风险——这条路会不会太暗?这件衣服会不会引来骚扰?这个拒绝会不会让他暴怒?这不是敏感,这是生存策略。但请注意,这种策略的前提是承认: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安全的环境中,而这个环境不是天生的,而是人为维系的。
如果社会还要教女性“自我保护”,那请先保护我们
我已经厌倦了每一次案件之后,新闻和评论区充斥着“女孩子要注意安全”“不要单独出门”“不要穿太暴露”。这不是建议,这是变相告诉我们——暴力会发生,而你必须为此收缩、隐形、沉默。暴力的责任永远在加害者身上,不在受害者的选择上。
13.08.2025 01:59 — 👍 0 🔁 0 💬 1 📌 0
这不是个案,而是父权的日常运作
南昌景区的剪刀、山西恋人之间的拳脚,不过是父权制的不同面具。它的逻辑简单而残酷:女人的身体不属于她自己,她的选择必须经过男性批准。拒绝男人,是冒犯他;穿裙子,是挑衅他;自主行走,是对他的权威的威胁。
更可怕的是,司法在一次次轻判中默许了这种逻辑。南昌案用“精神病”稀释责任,山西案用“缓刑”轻轻放下铁锤——法律本应保护弱者,却在男性暴力面前频频让步,把女性的生命和尊严贬得轻如鸿毛。这种暴力不是突然长出来的,它是社会一点一滴灌输的——从“男孩子欺负你是喜欢你”的童年笑谈,到“女生要自我保护”的成人忠告;从媒体对受害者穿着的评头论足,到法律对性别暴力案件的低效应对。
13.08.2025 01:59 — 👍 0 🔁 0 💬 1 📌 0
那一刻,她不是他的恋人,而是他的“私有财产”,他的“合法玩物”。他的理由是——“你不该这样穿。” 这个理由,和南昌的剪刀一样,都是用来夺走女性自主权的武器。
拒绝是权利,还是引火线?
社会总教导女性要学会拒绝,仿佛这是一剂万能的自救良方。但无数血案告诉我们:在父权逻辑下,女性的拒绝并不是结束,而是挑衅,是“欠教训”,是必须用暴力驯服的信号。于是,拒绝变成了赌注,赌对方是不是愿意放过你,赌你是否还能安全回家。
而穿衣自由呢?当男人可以赤膊走在街头,女人却要反复斟酌裙摆的长度、领口的开合,害怕的是——一个陌生人的目光,一句猥琐的嘲弄,或者一场无法逃脱的暴力。
13.08.2025 01:59 — 👍 0 🔁 0 💬 1 📌 0
当女性的拒绝与裙摆,成为“被处决”的理由
8 月 10 日,南昌,一名女大学生在景区旅行。陌生男子搭讪、骚扰,她说了“不”。在文明世界里,这本应是结束的信号——但在父权世界里,这却成了男人的宣战理由。男子转身拿出剪刀,刺向她的身体,一刀又一刀,直到她再也不能呼吸。事后,有人称他“患有精神疾病”。可事实是,他出门前带好剪刀,作案后冷静骑电动车自首。这不是失控,而是计划周密的杀戮。她的拒绝没有保护她,反而被判了死刑。
几乎同时,另一桩新闻同样让人作呕:山西,一名男子因为女友穿了裙子出门,对她拳脚相加,再施以性暴力。法院判处一年九个月,却缓刑两年——几乎等于免刑。
13.08.2025 01:59 — 👍 1 🔁 0 💬 1 📌 0
微博上看的 “男精神病在杀女人,女精神病在生孩子”
13.08.2025 01:48 — 👍 5 🔁 1 💬 0 📌 0
社会不能继续用漠视与轻描淡写来掩盖问题,每个女孩的身体、尊严和生命都应被看作不可侵犯的底线。
请不要传播或下载受害者被霸凌的视频,任何转发和扩散只会让赖某某再次遭受难以言说的二次伤害。我们需要让加害者面对后果,而不是让受害者在公共舆论中被再次剥夺尊严。选择停止传播,就是保护她、支持她最直接的方式。
05.08.2025 02:58 — 👍 0 🔁 0 💬 0 📌 0
从口号到行动:女性安全必须成为底线
事件后官方提出“零容忍”,但若无透明的制度、严格的执行,这句话依然只是空洞的安慰。保障女孩安全不能停留在舆论高峰时的承诺,而应成为具体可见的行动:建立更严厉的校园霸凌惩戒机制,修订未成年人犯罪处理制度,明确性别暴力的特殊危害性,提供受害者可依赖的求助通道。女性不应在制度的冷漠和社会的沉默中反复受伤。
每个女孩都值得被看见
赖某某的遭遇,不是孤立事件,而是无数女孩面临风险的缩影。她的痛苦提醒我们,性别、贫困、残障、教育环境,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将弱势女孩推入无人保护的角落。关注这起事件,就是在守护所有女孩的安全。
05.08.2025 02:58 — 👍 0 🔁 0 💬 1 📌 0
这种忽视让霸凌一再重演,女孩的安全一次次被牺牲。教育环境若不从性别平等和弱势保护出发,所谓的校园安全只是一句空话。
创伤不止于皮肤:女孩需要更深的支持
即使官方已安排心理疏导,赖某某的创伤也远远超出了短期的慰问所能弥补。她被羞辱的不只是身体,还有自我认同与尊严。无数女性在遭受性别化暴力后,长久被困于恐惧与自我怀疑中。真正的救助不只是一次性的关怀,而是长期的心理支持、制度保障,以及社会对受害女孩持续的关注,让她重新相信世界并非只会伤害她。
05.08.2025 02:58 — 👍 0 🔁 0 💬 1 📌 0
沉默的社会:当公众的愤怒被压制
事件曝光后,江油市民自发前往市政府声援赖某某,但很快被驱散,甚至有人被带走。连最基本的集体发声都被压制,受害者母亲跪地求助却无处回响。女孩的痛苦不仅在于暴力本身,更在于社会的冷漠。当一个社会连最弱者的呐喊都选择沉默时,伤害就不只是个人悲剧,而是一种对女性安全的集体背叛。
校园责任:教育如何成为暴力的温床
赖某某此前多次遭霸凌却未获保护,这暴露出校园系统的失职。学校不仅没有成为女孩的避风港,反而默许了施暴者的气焰。很多时候,校园对女孩面临的性别化暴力视而不见,甚至将其当作“孩子之间的矛盾”轻描淡写。
05.08.2025 02:58 — 👍 0 🔁 0 💬 1 📌 0
这种多重压迫让她几乎没有反抗的可能。女孩常常在社会结构中处于不被看见的位置,当她的境遇还叠加了家庭条件和社会偏见时,受伤的风险更高、获得帮助的机会更少。这起事件不仅是校园霸凌,也是对贫弱女性的系统性忽视。
法律的冷漠:为何总让受害者失望
警方通报称,施暴者仅被治安处罚并送往“专门学校矫治”。施暴者甚至狂妄称“进去十多次,不到20分钟就出来”。这样的处理,几乎是在告诉女孩:即使你被羞辱、被打上数小时,社会也不会为你讨回应有的公道。制度的漏洞,使得对女性的暴力常常得不到足够的惩戒,尤其是当施暴者是未成年人时,受害者的权益总被放在次要位置。缺乏真正的司法威慑,等于在纵容下一次暴力。
05.08.2025 02:58 — 👍 1 🔁 0 💬 1 📌 0
性别化羞辱:暴力为何总指向女性的身体
赖某某被逼脱衣、下跪,这不是简单的打斗,而是赤裸裸的性别化羞辱。女孩的身体被用作惩罚与羞辱的工具,这背后是对女性身体的物化和控制,甚至连同龄的女孩也在模仿这种权力结构。女性成长过程中,身体常常被视作可以被评论、被支配、被侵犯的对象,而这起事件正是这种社会氛围的缩影:她们不是在纯粹的冲突中打人,而是在用羞辱身体的方式建立控制和恐惧。这种内化的性别暴力让女孩对女孩施暴成为现实。
弱势叠加:贫困、残障与女性的双重困境
赖某某因母亲是聋哑人,早在校内就被孤立、欺辱。她不仅承受性别身份带来的脆弱,也在贫困和残障家庭的标签中被进一步边缘化。
05.08.2025 02:58 — 👍 0 🔁 0 💬 1 📌 0
骇人霸凌:年少不是暴行的免罪符
14岁的赖某某被三名同龄女生诱骗至废弃楼房,遭到长达数小时的殴打、辱骂和强迫脱衣,这段视频被拍下并传播至网络。事件震惊全国,人们愤怒的不只是暴力的残忍,更是对弱小生命如此肆无忌惮的践踏。未成年不是伤害他人的理由,所谓“年少”不能成为暴行的遮羞布。这样的暴力,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冷酷的现实:当受害者是女孩,她的身体和尊严往往被当作攻击的首要目标,社会对这种性别化的伤害仍然缺乏真正的保护机制。
05.08.2025 02:58 — 👍 0 🔁 0 💬 1 📌 0
我觉得我们可以先讨论案件事实本身,个人道德评价或者背景揣测可能不太有建设性。
01.08.2025 07:13 — 👍 0 🔁 0 💬 0 📌 0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强调,维权需要理性,不能再用情绪去赌命。证据意识、程序正义、制度保障,这是女性真正需要的东西。草率的举报只会伤害无辜、撕裂社会、让真正的受害者更孤立无援。说得残酷点,每一次不负责任的指控,都会成为反女权者最锋利的子弹。
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是一记警钟。它告诉我们,当情绪裹挟理性、当舆论取代程序,所谓的“勇敢”会变成鲁莽,所谓的“维权”会变成反噬。想要让女性发声不再被怀疑,想要让真正的受害者获得支持,唯一的办法是:用证据说话、走正当程序,而不是把命运交给社交媒体的流量洪流。
31.07.2025 05:46 — 👍 1 🔁 0 💬 0 📌 0
Research Scholar at Yale Law School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China and US-China relations. Particle physicist by training. Writer at various places. Editor at Made in China Journal. Co-host of Dissident at the Doorstep.
主必再来,主必快来,主必得胜!
https://t.co/JdEccassuR
归正基督徒,寻找爱与公义的教会。抬头仰望,低头思考。邪恶盛行,唯一的条件是善良者的沉默。传播了很多充满人性、良知、散发着正义光芒的文字,我拒绝了与邪恶同污合流。【诗 33:12】 以耶和华为 神的,那国是有福的!https://gofile.io/d/FA7mmx
Quoth the Raven, “Nevermore.”
川泼斯坦治丧委员会筹备小组招募中
a slightly clever, pants-wearing primate
she/they Actually∞ 中文/Eng/Jpn
Hobby classical composer & regretted engineering student. Chronically depressed autistic angry young woman. Ecofeminism/womanism
My yt channel: youtube.com/@imacompoza
⛔Right-wing, tankies, GCs&Zionists DNI
Made in China, and Mad in China now 專業吃貨。在穗魯人。外來工。關注時政。話多。間歇性發飆。反對中醫。He/His LGBT friendly
歡迎FO、UNFO、BLOCK。
Аля, ваш дружелюбный сосед, который:
- Фотографирую/ретуширую
- Изредка делаю закосы или косплей
- Люблю поболтать о чем угодно :3
- Почитываю книжки/новеллы.
30 лет, QA senior - pomidor!
ТГК - https://t.me/alin_pod
Chinese volunteer in Ukraine.
founder:
https://www.loveukraine.in.ua
https://youtube.com/@calebkxywzan4851?si=V2gESFdjwxvXJYIp
social networks https://linktr.ee/nievart
我喜欢简单的生活,也喜欢大自然,拍花草是我疗愈自己的方式。
I find calm in the simple beauty of nature.
I share small moments from everyday life — flowers, trees……All photos are taken with my phone.
ItaloArgento en 🇪🇸 / 27 años. / Profesor de Historia y Osteópata / publico fotos de mi día a día y extractos de libros que me gus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