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7639.bsky.social
幽灵摄影术爱好家
架构在平台上的是市场的无形大手,而推荐算法是一种大型智能数据采矿机,根据点赞数据进行演化算法,筛选出社交网络中的顶点,从这里注意力分配不平等就开始了。每个小用户是小人工智能采矿机,根据信号反馈来调整决策。这就跟游戏学和认知心理学那个斯纳金箱老鼠笼差不多。不管是信息稀缺性还是信息创新都是假象,一条信息可以是稀缺的,只要你不让他人获取,一条信息也可以是生产性的,只要它和其他信息有最低程度的差异化,创新创新到最后沦落为人工智能的投掷骰子,这样的结果由谁负责?这样的互联网对情感、注意力、表达环境不是巨大的污染吗?
15.12.2024 18:02 — 👍 6 🔁 0 💬 1 📌 0类似的话语和意识形态是很容易在互联网社群中流通的,比如先锋艺术界的艺术自律话语、浪漫主义的天才论(才能论)、风格论(实质为个人IP)、灵韵机械复制种种在博物馆布展空间的宗教场所里常出现的用语,也纷纷跃迁到互联网的平面来,每个用户都可取用。就像武器分发一样,也可以用来互相射击对方。
Web2.0就是博尔赫斯的无限图书馆,每个用户就是数据挖掘的采矿机(没错你就是AI)。从电子记忆的海洋中捞几笔信息,再圈起来说这是我的领地,接着互相打模因战争,一方面制造稀缺性一方面又可以捏造信息正在不断创新的拟像,掩盖图式的自我模仿的自噬响尾蛇。最后留下一地鸡毛和飘在信息海上的电子垃圾。这就是文化生态的环境污染。
类似的事情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比如独立游戏和3A游戏的对立。但实际上很多独立游戏没有大公司投资也做不下去,草草做完demo和预告视频就匆匆下线的项目不在少数。就算能做完的独立游戏项目也如图steam主页的不断重复的垃圾堆一样让人不想过目。
使用社交媒体宣传众筹如何?实际上与社群距离太近的创作总是很危险,制作者会太在意群体的即时反馈而失去作品的独立精神。
我们不禁要问,这对使用twitter或者ins的画画人不一样吗?打开首页就是一堆不断相互模仿的图片、或精致或粗糙,但总体来说就是无聊,时尚界的图式总在复古中,但又要不断地信息轰炸使你接受这种审美。你不得不很在意这些点赞和相应流行元素。
你很容易把同人界/自媒体想象成是对抗大众流水线文化工业/学术型中产阶级趣味画展的英雄角色,比如各种写实动画产业的ACG作品把创作者描绘成“少年对抗大人世界的英雄”云云,就像给开源社区赋予对抗巨头数字公司的政治主体性。这种抵抗—权力,边缘—中心的二元思考模式总是庸常又危险。
实际上同人界往往是被视作进入工业界的预备役,小自媒体成为网红偶像进入娱乐圈早就是网络平台地锅下的模范用户形象。在近年来这种趋势越发明显。你在同人圈子积累的文化资本本身就是转化为经济资本的一笔巨大财富,从同人界跻身漫画、动画业界、院线,爆小粉丝金币。
今天最不缺的就是创作者这个身份了,能用软件谁还不是创作者呢?我给视频贴个滤镜也创作了。创作者都玩成身份政治了。身份政治的模式还是其次,最要紧是考察这类意识形态迷思是哪里来的。以往的艺术家的形象要么就是学院派,要么就是设计工人(比如给动画涂色的大妈)。
自媒体创造了一种新的大众艺术家形象,同人界/自媒体—工业界/院线的对立。前者人人皆可创作,一位业余爱好者的作品也可以获得前所未有的赞美,后者意味着无趣的文化工业流水线。谈到绘画还要加上第三方,中产趣味的学院派。就像哲学家老是对艺术界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将其描述为自律的社会实验场所一样。二次元群众也喜欢把互联网想象为一个可以不断生产个性化欲望的市场
我期待bsky后续发展也是因为feed这个机制的实验性,我认为它可以超越现有所有社交媒体的设计,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网络社交模式
02.12.2024 11:20 — 👍 1 🔁 0 💬 0 📌 0bsky为什么不做一个把自己的discover分享成feed的功能,我觉得这是超越推特的唯一方法。用户调教自己的discover,然后互相分享,就能有效防止信息茧房。
Feed机制我认为是目前大数据推送时代唯一遏制信息茧房的技术。其实许煜之前一些论文里也有提到过类似的设想。
不过目前bsky的Discover机制确实太烂也是一个问题,为什么不从推特偷师一点推荐算法过来。。。推特最坏的一个策略就是把点赞分享给关注者的推荐机制取消了,而feed完全可以超越这个机制
哲学爱好者大多数也没受过学术训练,都是野路子摸出来,能做到这几点应该就不错了吧(我自己也没进过文科象牙塔
16.11.2024 14:22 — 👍 2 🔁 0 💬 0 📌 0我自己的经验是:看资料时候能够总结出论证(阅读理解),然后有能力挑刺(有能力观察论证有没有跳跃或者省略前提),还有些事实性判断的能力(那种引用很多的文章基本上要去质疑下作者是否误读了引用)
16.11.2024 14:20 — 👍 2 🔁 0 💬 1 📌 0